林彪不赞成抗美援朝,却三次出手干预关键人事任命,用心何在?
【一、“固执”的林彪】
1950年9月底那会儿,毛主席和林彪深入地聊了好久,聊的都是关于一个事儿:咱们到底要不要派兵去朝鲜。
林彪这人平时话不多,但一说起军事来就没完没了。在主席面前,他很直接地说了两个看法:
首先,解放战争才刚刚落幕,咱们国家的建设还没全面铺开呢。这时候要是再挑起一场大战,那肯定得耽误那紧锣密鼓的经济建设进度。
第二点要说,美国那可是工业界的老大,军队装备全是顶尖的现代货。他们一个军就有平均1500门各式各样的火炮,反观咱们这边,平均下来连40门都不到。再说空军和海军,美军那边强得没话说,咱们的海空力量呢,才刚开始搭架子。两边这装备差距,简直不是一点半点。要是咱们头脑一热就冲上去,那后果可真是不敢想啊。
说到朝鲜半岛那紧张的局面,林彪出了个主意,说咱可以在东北派大批军队守着。这样一来,边境安全就有了保障,再一个,也能给外界一个下马威,让朝鲜人民军觉得咱们是他们的坚强后盾,战略上给他们大大的支持。
林彪表达的观点很直白,他直接亮出了自己的立场,对参加抗美援朝投了反对的第一票。对于这点,毛主席心里其实早有数。
林彪指挥打仗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,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讲究“稳妥”。他自己也提到过:
我一直负责守护着党中央的安全,还是毛主席亲自调配的主力部队,这责任可不轻,所以在打仗这事儿上我特别小心。通常呢,我得觉得有七成胜算才动手,要是只有五六成,那风险太高了,我可不敢轻易上。但要是非得等到八九成胜算,那战机早就跑了,仗也就没得打了!
林彪对战略战术的追求那可真是精细到家了,他瞅着地图,连哪个地方长着几棵树都能一清二楚,连士兵冲锋时该站哪儿都要亲自过问。因此,有人就说,林彪只拿手打那种准备得满满当当、顺风顺水的仗。
这话只说对了一半。林彪确实爱打容易赢的仗,这没错,但他打难打的仗也挺在行。
四野攻打湖南那会儿,45军的135师因为电台信号断了那么一小会儿,不小心就钻进了桂军的包围圈里,差点儿就被白崇禧给一锅端了。紧急关头,林彪这野战军司令的反应真不是盖的,他压根儿没按套路出牌,直接跳过兵团和军,自己上手指挥135师的每一步行动。怎么抢占好位置,怎么挖战壕,怎么站稳脚跟,怎么摆个圆阵等着友军来帮忙,这些都是他一手安排的。
这是一场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,林彪巧妙利用失误,拿135师当诱饵,把桂军主力给牢牢拽住。同时,他下令四野部队全面出击,很快就把桂军给反包围了,结果是大获全胜,胜利得让人惊叹。
这场战斗,充分展示了林彪在困难情况下也能施展出惊人手笔的能力和胆识。因此,他的问题并不在于打仗本身,而是心态上的。他赢得次数多,败仗少,但也正因如此,他对胜利有着极度的执着,这种执着反而让他少了那股不顾一切的决心。
说到抗美援朝这场仗,真的是前无古人,既没优势又没后路,林彪那性格,不想打也是情理之中。毛主席虽然没怪林彪,但他的想法,毛主席可没法接受。
考虑是否抗美援朝,不能光盯着军事那点事儿,这关乎咱国家以后的国防大计和外交环境。那时候,毛主席已经铁了心要派兵去朝鲜,他心里盼着林彪能点头。毕竟,林彪是四野的头儿,在军队里声望老高了。要是他不支持出兵,那到了真刀真枪上战场的时候,麻烦可就多了去了,说不定还会把整个抗美援朝的大局给搅乱了。
后来,毛主席又多次找林彪深入聊聊,不聊出不出兵的事,也不说让他带兵去朝鲜,就是讲明白几个关键点:咱们为啥得出兵、要是不出兵以后会咋样、出兵有哪些好处、还有咋对付美帝国主义。
但林彪在军事方面一直有自己的想法,而且相当倔强。他认定的战略方向很少会改变,并且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去争取认同。
长征路上,经过四渡赤水的时候,他心里犯嘀咕,说红军老是绕远路,就像总在弓背上绕圈子,这样下去部队迟早得垮掉。
平型关战役还没开打前,有人就觉得别再打游击战了,他们觉得应该主打运动战,弄那种大军团之间的较量才过瘾。
辽沈战役那会儿,大家心里都犯嘀咕:“明明备下了一顿饭的量,结果来了两拨人,这仗可咋指挥啊?”因为这个顾虑,迟迟没人敢拍板先攻锦州。这事儿,大家在电报里还来来回回掰扯了有小半年。
这次,林彪坚持到底,还是觉得自己的看法对,就是不肯点头派兵去朝鲜。不过跟以前不一样的是,虽说林彪在关键的决策上还是没让步,但在志愿军刚开始组建,还有出兵朝鲜以后,他却挺主动地出主意想办法,甚至三次在重要的人事安排上,他都站出来提了建议。
按理说,林彪对抗美援朝持反对意见,那他本该尽量不去插手相关决策,特别是关乎重要将领的任命这类大事。可这次,林彪为啥突然改变了以往的态度呢?
【二、“边防军司令员,可由粟裕出任”】
林彪得到“首推”是在1950年7月7日那一天。
同年的6月25号,朝鲜那边打起来了,东北的局面一下子就变得紧张起来。为了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糟糕情况,到了7月份的头几天,周恩来就召集大家开了个国防会议。会上大家商量后决定:
从原来的第四野战军里,选出了第13兵团,这里面包括第38军、39军、40军,还有第42军,再加上炮兵的第1师、第2师、第8师,以及一部分高射炮兵、工兵和战车部队,总共25.5万人,他们被组建成东北边防军。这些部队被分配到凤城、辽阳、丹东、通化、本溪这些地方驻扎。
东北边防军的骨干力量是由四野构成的,按理说,选林彪当司令员是最合适的。但6月他带着全家搬到北京后,老毛病又犯了,严重到没法工作,只能专心治病。
林彪得的那个病挺奇特,病重那会儿,他又怕冷又怕热,头也疼,腰也酸,晚上还老睡不着。他的司机楚成瑞,到了晚年聊起往事,还专门提到过这事儿。
我整天都在林彪床边守着,这一守就是二十多个小时。那时候的林彪,病情已经严重到不行了。他脸色白得吓人,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,连说话的力气都使不上来,只能一天到晚躺在床上。看着他那么痛苦,我心里也怪难受的。
就林彪那时的身体状况来看,他肯定是扛不住那种特别累的指挥任务了。但在挑东北边防军司令员这事儿上,他倒是说了句挺有分量的话:
"边境防卫部队的指挥官,可以让粟裕来担当。"
林彪和粟裕之间,其实并不像好多电视剧里演得那么铁。他们确实老早就认识了,都是从叶挺的队伍里出来的,但要说真正搭伙干事儿,也就那么一回。那是在1932年,粟裕被调到红四军当参谋长,那会儿林彪正好是红四军的军长,俩人才有了头一回,也是唯一的一回并肩作战。
那时候,林彪和粟裕可以说是想法一致、行动合拍的战友和伙伴,他们彼此支持,互相看重。但这种合得来的时光并没持续多久。之后,林彪大多时候都在带领红军主力打仗,粟裕呢,他跟着红七军团去了北方,但后来又一直在南边打游击。
让两人关系发生实质转变的,说白了就是解放战争那会儿的“远距离交流”。林彪那时候负责东北的军事,他老是在战报里头瞧见华东那边粟裕干的那些漂亮事儿。有一次,他还跟参谋长刘亚楼聊起这事儿,说:
粟裕打的仗真是绝了,就像神仙出手一样,他打的那些仗,换做是我,根本不敢轻易做决定。
打仗时,林彪喜欢先计划好再行动,他是一步一步来,用超强的控制力把敌人压得喘不过气。粟裕呢,他打仗没固定套路,特别会根据战场上不断变化的情况来调整策略,经常出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妙招、险招,一下就把敌人给解决了。
林彪和粟裕之间的最大不同,就是他们的军事思路完全相反。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对战争的理解都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。
林彪对粟裕的器重和信赖一直是明摆着的。1958年粟裕不当总参谋长后,他就去了军事科学院工作,远离了军事指挥的最前沿,这一走就是8年。粟裕的夫人楚青回想起那段日子,说除了粟裕的老朋友肖劲光会常来走走,其他人很少上门。但林彪却是个例外,他也时常来看望粟裕。
林彪每次去见粟裕,都会问他关于部队运行和国防建设有啥想法。粟裕呢,说话总是直接点到要害,有的长远打算连林彪都觉得自己比不上。
跟林彪打交道好多年的吴法宪,在他的回忆录里头写了这么一件事:
林彪这人自我评价挺高,但他对粟裕那是相当看重,粟裕的意见和建议他都很在意。每当他俩聊起军事来,平时话不多的林彪就像开了闸的洪水,能说上大半天,根本停不下来。
林彪的女儿林立衡也曾这样回忆:
我爸在军队里职位挺高,他跟粟裕将军走得最近。
得说说1949年6月那会儿,粟裕接到攻打台湾的任务,他当时有个提议:
这场仗非常关键,得由北京上面直接管,要么就让林彪或者刘伯承其中一位来带头负责。
当林彪琢磨着要挑谁来当东北边防军的司令时,他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名字,还是粟裕。
差不多同一时刻,两人都主动提出让对方来带自己的老部队,这种情况真是少见,这可不是靠啥私人交情,完全是出于公心。粟裕觉得,攻打台湾这事儿,只能成功不能失败,交给用兵稳重、筹划周到的林彪来指挥,心里最踏实。反过来,林彪也认为,抗美援朝是用劣势兵力打优势敌人,得在战场上快速进步,打那种得灵活应变的仗,粟裕最合适不过。
说白了,林彪之所以会推荐粟裕,主要是因为他觉得粟裕指挥这种仗,可能比他自己更拿手,更合适。
【三、“黄永胜能力弱,可以用邓华”】
林彪在1950年7月,又一次插手了人事的安排。
在决定让13兵团去组建东北边防军后,林彪有个想法,他说想把15兵团和13兵团的指挥部换个位置,还想让邓华来当13兵团的司令员,顶替黄永胜,他的理由是:
黄永胜在军事上的各方面能力,跟邓华比起来,确实差了一截。
林彪这个人,平时很少会说出这样的话来。在军事策略上,他算是比较稳妥的那一类,对临时换将这种做法,他一贯是持反对态度的,认为这是兵家大忌。在人际交往这块儿,他也不是个擅长打交道的人,一般情况下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。除非碰到有人妨碍他指挥打仗,或者对他的指挥方式有意见,否则他很少会主动提出要换掉某个人。
还有很关键的一点,林彪提议撤换的那个黄永胜,其实打仗特别厉害,在四野里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。他曾这样说过自己:
说实话,打胜仗这事儿不能吹,但凡是我带的仗,还真就没因为指挥不当输过,这是真的。当然,也有不少仗是双方势均力敌,那种既不算赢也不算输。总之,我打的胜仗还是占多数的。
黄永胜不是那种爱炫耀的人,但他确实有两把刷子。就说1947年秋天的杨杖子那一仗,他带着由地方部队改成的8纵,两边人数差不多,但他愣是把敌人的伤亡打成了自己的十一倍,干掉了一万多敌人。到了辽沈战役,还是他,带着6纵在33个小时里硬走了250里地,那时候战场上乱成一锅粥,啥情报都没有,可他愣是把廖耀湘兵团给突袭包围了。听说这个步兵强行军的记录,到现在都没人能破。
黄永胜有两个特别突出的地方:
首先,天生对战争敏感,总能精准把握敌方的动态,并据此作出恰当的安排和部署。
第二点,他决心坚定,总是爱亲自到前线去指挥,擅长打硬仗。
说起来,《亮剑》里的李云龙,他的原型是王近山,但王近山打仗的风格比较直接,不拐弯抹角。要是真要找个人更像李云龙,那黄永胜算一个。他敢挑战别人不敢打的仗,而且特别会变通,总能出其不意地打败敌人。
有人直接问黄永胜,林彪是不是特别赏识他这样的打仗高手。黄永胜直接了当地回
对他,我心里头有好感但没敢说出口,自己也搞不清咋回事。不过打从红军那会儿起,他就挺看重我打仗的本事。记得第四次反“围剿”的时候,林彪讲过,一旦把战斗的事儿交给黄永胜,那就可以踏踏实实的了。
要是说林彪对黄永胜在打仗方面的本事真的特别放心,那他为啥还要在13兵团准备打仗的时候,把邓华派来顶替他呢?在林彪眼里,“指挥作战的能力”,这块儿黄永胜还没达到他的标准。
黄永胜这人性格特别倔,说白了就是刺头一个,不擅长跟人打交道。在打仗那会儿,他没少跟上面的领导起冲突,也因此老是挨罚,被从指挥的位置上撤下来。像他这样的将领,冲锋打仗那是一绝,但要让他去管未来可能会不断壮大,还得把各路野战军、兵团将领都拢到一块的13兵团,那肯定是不行的。
比较之下,林彪看好的邓华,确实是那个更恰当的选择。
要说邓华指挥得最有特色的一仗,那肯定是解放海南岛那场大战。在那次战役里,邓华的战术和策略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巧妙地布局,带领团队一举攻下了海南岛,这场胜利真的让人印象深刻。从战斗的开始到结束,每个细节都透露着他的军事才华和独特风格。所以,要说邓华的风格,解放海南岛这一仗绝对是个典型的例子。
那时候,林彪手头有两个选择:
邓华提出了一种看法,他觉得为了保险点,还是把战役开始的时间往后挪一挪比较好。
另外一边,韩先楚主张得在谷雨前的顺风时候,赶紧动手,大规模登陆作战得提上日程。
经过多次琢磨和思考,林彪最终决定毫无保留地相信邓华。但没想到的是,事情后来有了变化,邓华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
作为带领攻岛部队的头儿,手里握着能拍板的大权,跟韩先楚争论起来那叫一个激烈,感觉屋顶都要被咱俩的嗓门给震塌了。但邓华他没死心眼儿,硬着头皮去琢磨大规模渡海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。他把各方面的情况都掂量了一番,最后还是决定听韩先楚的招儿。
能听取各方声音,心里不装偏见,挑出最佳办法,这种本事就是“领导才能”。说到战场上冲锋陷阵,邓华可能没黄永胜、韩先楚那么显眼。但作为统帅,邓华就像是个纽带,能把所有指挥员的优点都拢到一块儿,合成一股力量使出去,这是韩先楚和黄永胜当时还没做到的。
林彪的判断果然没错。在参加抗美援朝那会儿,邓华作为副司令员,深得彭德怀的信任,是他的得力助手。后来,他接棒成为志愿军的第二任司令员,也用实际行动好好回报了主席和两位元帅的信赖。
【四、“贺东生走不开,不如留下梁兴初”】
抗美援朝头一仗,志愿军初次上阵那表现真是让人眼前一亮,但话说回来,也蹦出不少问题,特别是在指挥官带着打仗这块儿。
当时38军的头儿梁兴初,在一场战斗中出了俩岔子:
首先,38军的112师在接到“美军有个黑人团”的消息后,突然间就变得有些胆怯,心里打起了鼓,结果就犹豫了,没敢立即动手,就这么错过了打仗的好时机。
第二点要说的是,38军的112师里头,那个打头阵的335团,接到命令要去抢占军隅里、拦住美军,结果他们又晚到了,这次又没能抓住打仗的好时机。
彭德怀这个人,最看不惯的就是手下将领不老实执行命令,该上的战场却缩头缩脑,这样一来,整个战局都得受影响。这位性情直爽的老将军,战后总结会上,直接就开火了,毫不留情地批评道:
梁兴初啊,别说什么虎将了,我瞅着也就鼠将的水平。都说那个38军是顶梁柱,哪儿看出来的主力样?
为了提升志愿军的士气,挽回38军低落的斗志,彭德怀心里头甚至冒出了“狠下心换人”的想法,他提议让贺东生来顶替现任的38军军长亮相出。
贺东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?
在解放战争时期,贺东生可是38军的副军长,是个响当当的勇猛将领。他打仗不按常理出牌,不爱老呆在指挥所里,一有仗打,就爱往一线连队跑,有时候还亲自带着队伍往前冲。
平津战役那会儿,贺东生还是师长呢,他就领着38军的113师去打左翼的主攻。这家伙,不光带着部队冲,还硬拉着副军长曹里怀跳上坦克,直接奔前线去了,给后面的兄弟部队打掩护。这事儿过后,军长李天佑可没少训他一顿。
你这人也太疯了!哪有师长亲自开着坦克冲在最前面的?居然还把我的副军长也给拽上了!
每次碰到硬仗,贺东生肯定会冲到最前面,指挥部都找不到他人,因此大家都戏称他为“飞天猴”。所以战斗结束后,林彪总会吩咐:“去瞅瞅,飞天猴跑哪儿去了?”罗荣桓也经常打趣道:“你这飞天猴,咋每次都这么命大呢!”
贺东生的打仗方式很对彭德怀的胃口。38军嘛,那可是头一批去朝鲜打仗的精锐部队,接的都是最难啃的骨头,最棘手的任务。这样的活儿,特别考验指挥官的胆子和决断力。要是梁兴初没那个胆,那就得换人,不能让整个38军跟着遭殃。
但是,命令都已经发出去了,林彪却出人意料地给前线发了封电报,让彭德怀别撤梁兴初,他给出的原因有两个:
首先,那会儿贺东生正在中南军政大学里当着副教育长呢,主要负责培养政工方面的接班人。要是这时候把他调走,那国内的好多工作可就得搁浅了。
第二,38军连连打败仗,士兵们的情绪本来就挺差的。这时候要是再把梁兴初撤了,这支队伍还能不能打仗,真的挺难讲的。再说,林彪也挺看重梁兴初的,他的实力在那儿摆着,没啥问题。只要他能改改想法,那现在38军军长的位置,还真没人比他更合适。
林彪说的第二件事,也是彭德怀心里最惦记的事儿。拿贺东生替换梁兴初,和拿邓华换掉黄永胜,完全是两码事。一个是战斗中换人,一个是战斗前调整。要是仗打到一半,突然换指挥官,那部队得重新适应、配合,说不定还得整个大变样。这样一来,整个战役肯定得受影响。
干脆别让指挥官上战场前换人,不如给梁兴初一次尝试,同时也给38军一个展现的机会。
到了第二场大战,有了林彪的打包票和彭德怀的打气,梁兴初这回真是吃了亏长了记性,使足了劲儿。他带着38军一路猛冲猛撞,到处穿插,干掉了7000多个敌人,还抓了3000多俘虏。这一战,他们打的敌人数量占了志愿军总战绩的三分之一,西线那边更是快占了一半,达到了48%。
在打完仗发的表彰信最后,彭德怀特地补了一句:
“38军,永远伟大!”
38军在关键时刻的重振旗鼓,对抗美援朝战争来说太重要了,这里面林彪的贡献也很及时。从最初提议让粟裕领导东北边防军,到后来换上邓华,还留下了梁兴初,林彪的每次决策都相当到位,显示了他这位杰出统帅在用人方面的独到之处。
我推荐粟裕,是因为他指挥打仗的那一套,特别适合打抗美援朝那种处于不利局面的战争。
让邓华接替黄永胜的位置,其实就是用一个擅长统筹全局、协调各方的帅才,换下了那个勇猛冲锋、善于打仗的将才。
把梁兴初留下,是因为觉得他有能力进行自我改进,把38军稳住。
从选用将领的角度来看,林彪的军事考量展现出了另一番景象。他心怀个人打算,但也不乏大局观念。说他有个人打算,是因为他想为13兵团负责,为那些参与抗美援朝的四野战士们找到最合适的指挥官。而他考虑大局的一面,则是为了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抗美援朝大战。
说到最重要的事儿,那时候全国上下心思都一样,就是要保卫国家,自个儿当家作主建个新中国,抗美援朝这场战斗,咱们必须得赢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
